- · 《实验技术与管理》数据[04/09]
- · 《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04/09]
- · 实验技术与管理版面费是[04/09]
- · 《实验技术与管理》投稿[04/09]
融资丨「绿氮生物」获千万元种子轮融资,源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绿氮对自己的产品会进行多个指标的测定,包括菌数、固氮效率、解磷解钾能力、抗逆性能等。目前,绿氮生物团队也正在制定菌群活力和固氮效率的高通量测试方法。 农作物自主固氮
绿氮对自己的产品会进行多个指标的测定,包括菌数、固氮效率、解磷解钾能力、抗逆性能等。目前,绿氮生物团队也正在制定菌群活力和固氮效率的高通量测试方法。
农作物自主固氮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林敏介绍道,“植物自主固氮作为未来农业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但要想实现农作物的自主固氮需要跨越诸多‘进化障碍'。”
绿氮生物成立于2022年6月,合成生物固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生物氮素供应方案。创始人兼CEO马瑞强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首席科学家林敏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生物固氮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研发上积累近30年。
马瑞强表示,“目前我国氮肥年用量近2200万吨,如果生物氮肥能够替代其中的20%,也就是减少将近500万吨化学氮肥的使用,按照1吨化学氮肥排放13.5吨二氧化碳,生物氮肥将能够减少近6000万吨的碳排放。”
“固氮活性的快速高效测定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传统的N15同位素测定方法比较麻烦,目前普遍采用的乙炔还原法相对简单,但还比较难做到高通量。”林敏表示,“后续通过构建自动化工作站,有望提高测定通量。高通量背景下,绿氮会强化AI能力,实现智能设计和自动优化。”
在商业模式规划上,马瑞强表示,“绿氮生物的策略是2B和2C结合,积极与国内头部种子企业和复合肥企业合作,同时瞄准大农场和小规模种植户。”绿氮的发展逻辑是先有产品再搭平台,平台搭好后延长管线。除了固氮菌剂,绿氮生物设想还将推动解磷解钾、抗病虫害的产品研发。
目前绿氮生物正在组建管理和研发团队,现阶段重点招募CTO、COO及微生物资源创新、智造工艺、产品评估、自动化创新四大版块的技术序列人才。
组合菌剂还需要加大智能发酵和剂型生产工艺创新,使主效固氮菌株与辅效功能菌株形成最佳配比,在生产应用中实现节肥稳产增效。
林敏同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和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专家,他表示,“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同时农业微生物肥料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产业化突破口,目前正在加强菌种安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技术规程等微生物肥料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
源码资本向桐:农业是我们持续关注的投资领域,在近年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背景下,农业领域正在经历很多创新驱动带来的供给侧变革的机会。生物固氮技术有机会改变过去传统化学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板结,污染严重等问题,有机会用创新的技术,不仅能够减少化肥使用,提高作物效率,还大幅减少碳排放,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源码资本看好绿氮生物团队在生物固氮领域的能力,希望一道助力农业科技发展和国家双碳战略落地。
创业邦获悉,合成生物固氮企业「绿氮生物」近日完成了千万元的种子轮融资,由源码资本独家投资,本轮融资用于高通量筛选实验室平台搭建、研发和管理团队组建。
固氮菌的其他抗逆性能开发也是团队重点关注的方向。“通过引入极端微生物元件,团队增强了固氮菌的抗逆性能,如抗盐碱或耐除草剂能力。”此外,林敏强调,“绿氮生物要做到的效果不仅是固氮,还有解磷解钾,促进作物生长。”
马瑞强表示,“绿氮最快能够推向市场的产品是固氮菌剂,种衣剂等新技术正在推进中。包括开发具有保持菌体活力、定向结合根表和施肥精准高效等性能的人工材料合成工艺,完善功能菌株组合剂型和种子包衣等生产工艺,建立智能传感器、模拟自然水份/温度变化装置和固氮活性原位测定等田间效益评价技术平台,创制适用于机械化播种、水肥一体化滴灌和无土栽培等固氮微生物产品。”
耐铵泌铵菌固氮能力的开发也是绿氮团队技术积累的一部分,相关成果获2021年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生物技术优胜奖。现阶段生物固氮只能部分替代化学氮肥,一般需与化学氮肥同时施用,而固氮微生物在化学氮肥的存在下其固氮效率受到抑制,因此采用耐铵泌铵技术有望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使得固氮菌在农田施用氮肥环境下仍能高效固氮,为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生物氮素,将大幅度提高化学氮肥替代能力”。
植物自主固氮是指在植物中引入人工固氮基因系统,实现氮素的自还原并流向细胞中心代谢。需要跨越的“进化障碍”之一是固氮酶的高还原活性,导致其在有氧环境中难以维持活性,甚至不能正确表达。从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尽管实现了植物自主固氮也可能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因此,距离产业化还相当遥远。
文章来源:《实验技术与管理》 网址: http://www.syjsyglzz.cn/zonghexinwen/2022/0728/879.html
上一篇:中科海讯(300810.SZ)与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就
下一篇:绿氮生物获源码资本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致力于为